海軍序列裏已很難見到人工操作的雙37艦炮了
具有隱形炮塔的雙100艦炮正在怒吼
艦上作戰指揮室內井然有序
新式雙37艦炮與火控雷達“同框”
國產雙100艦炮曾多次改進炮塔造型
我軍在西沙海戰中用雙57艦炮重創南越大噸位軍艦
052D型艦的130艦炮實施對海射擊
近年來,人民海軍新艦入列猶如“下餃子”,而大多位於艦艏的火炮更是鏡頭裏的焦點,是軍迷分辨艦種的“標誌物”。回望我軍海戰歷程,經典的艦炮包攬了大多數擊沉敵艦紀錄,而細數中國艦炮的前世今生,倒也是一件快事。
37艦炮 威震海疆
新中國批量建造的頭一型戰鬥艦艇,是上海出產的52甲型炮艇,主炮僅為一門蘇制37毫米單管炮。此後,國產53甲、55甲、62型等炮艇主炮口徑均為37毫米,在一系列海戰中大發神威。
1965年崇武以東海戰中,我軍多艘62型炮艇配備的雙聯裝37艦炮大展神威,先是4艇圍殲,擊沉國民黨海軍“章江”號獵潛艦,隨後在追殲噸位最大的敵掃雷艦“劍門”號時,62型炮艇又先貼近敵艦,壓制其火力,給友鄰魚雷艇投雷創造條件,結果“劍門”號連中三雷,斷成三截沉沒。1974年西沙海戰中,與南越驅逐艦交鋒時,我軍各艦艇上的雙37艦炮照樣威力不減,有效壓制住南越軍口徑大但射速慢的艦炮,使其無法全力射擊,命中率大降,創造“小艇打大艦”的奇蹟。
隨着我軍中大口徑艦炮服役,37艦炮從主炮降為副炮,同時鑑於原有露天式炮位缺乏防護,上世紀90年代服役的新型雙37艦炮改用全封閉式炮塔,並進行隱形化設計。隨着新一代自動化多管集束式速射艦炮服役,雙37艦炮已功成身退。不過在我國蓬勃發展的海警船隊裏,單管和雙管37艦炮以其較高的射速和精度,特別是優良的可靠性,成為執行護漁、反海盜任務的大型海警船的“絕配”,繼續在“第二海軍”的序列裏發揮着餘熱。
57艦炮 “陸軍下海”
我軍艦炮家族中,有一種“陸軍改海軍”的型號,那就是66式57毫米艦炮。它的故事要從1958年我國預研下一代海軍艦艇説起,當時海軍覺得現役艦炮口徑在37毫米至100毫米之間跨度太大,沒有一箇中間口徑艦炮來滿足水面近戰和近距防空需求。經過調研,我軍決定研發一款57毫米艦炮,要求射程和射高要比陸軍同口徑火炮大25%-30%,以適應海戰要求。
但新炮研製週期較長,而海防前線急需用炮,海軍決定採取“地炮上艦”,即選擇當時剛剛列裝陸軍的59式57毫米單管高炮,再結合蘇聯的炮架設計,形成自己的雙聯裝57毫米艦炮。1966年,完成樣炮生產,定名為66式,最大射程12公里。1968年,66式艦炮試裝到當時我軍最新的037型獵潛艇上,海試結果非常好,便很快成為艦艇標配。1974年西沙海戰中,我軍037獵潛艇就是用66式雙57艦炮連續命中南越護衞艦“日草”號(一作“怒濤”號)水線下的艦體,使敵艦大量進水沉沒,顯示出該炮優異性能,深受基層官兵好評。
直到本世紀初,採用成熟技術的雙57艦炮才隨我軍老式輕型艦艇、登陸艇等退役,但它的輝煌卻留在那一代老水兵的心靈裏。
76艦炮 噴射火龍
軍事題材電影《紅海行動》中,人民海軍護衞艦面對恐怖分子火箭彈攻擊,艦艏主炮立即還擊,一炮炸塌巖壁,把敵人全埋在巨石之下,片中“立功”的就是我軍現役主力中口徑艦炮——76毫米隱形艦炮。
該炮由我國某機電工程研究所研製,最大射程可達17公里,既能對空高射,又能對海平射,俯仰角度從-15度到+85度,火力轉移非常便捷。位於軍艦甲板下的彈艙內備彈152發,可滿足艦炮持續射擊,它有每分鐘30發、60發、120發三檔可調,一旦發起狠,炮彈出膛的感覺就像是“噴射火龍”。而它之所以射速如此之高,就在於裝填實現全自動化,也因為取消人工裝填部分,使得炮塔空間大幅節省,加之採用隱形設計,有效減小了戰艦的雷達反射面積。另外,取消人工裝填後,艦炮取消了光學瞄準系統,僅在炮塔右上方保留了半自動射擊所需的瞄準具,這樣炮塔正面就實現了全封閉,沒有開口,防彈能力大增。
從國際上看,國產76艦炮全重輕,防護能力好,射速高、反應快,再加上可靠性高,維修方便,綜合性能與西方著名的意大利奧托76艦炮已不相伯仲。
100艦炮 上海精品
新中國成立後發生的歷次海戰都呈現出“炮厲者勝”的特點,這加深了海軍對大威力艦炮的執着追求。上世紀60年代,國家啓動新一代053系列護衞艦研製,配套的雙管100毫米艦炮是“重中之重”,經過多次調整,研製重擔落到上海的海軍某廠身上。該炮戰技指標定得很高,不光要兼用不同彈種,還要兼具全自動、半自動、手動操控功能,確保任何條件下都能持久作戰,對設計和工藝水平都提出高要求。
當年,海軍某廠的前身只是舊上海外商開辦的紡織廠,解放後轉為海軍修理廠,炮身上的大部件暫時無法自制。為追趕進度,1970年起,研製團隊拿着圖紙,專找那些能製造大設備的工廠聯繫加工。像艦炮瞄準機構的渦輪模數非常大,要造須找能加工大模數齒輪、渦輪的工廠,尤其要有相應的渦輪滾刀。“尋寶者”在市內找不到合適的,就到郊區找,直到有一天在閔行的重型機牀廠找到“福音”。艦炮炮身起落部分的鑄鋼搖架有好幾百公斤,這麼大零件的澆鑄只能找專營鑄鋼生產的工廠,正是上海鑄鋼廠幫忙,同時江灣木模廠幫忙提供木模,最終完成任務。“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”,讓中國雙100艦炮迅速問世,並在上海奉賢海灘上發出第一聲怒吼,從此越打越響,成為人民海軍武器裝備一代精品——79式雙100艦炮,列裝不少於25艘護衞艦,至今仍在服役。
130艦炮 世界一流
今天,人民海軍最先進的艦炮非130毫米口徑的單管艦炮莫屬,它已部署到國產052D、055等型導彈驅逐艦上,論口徑、射程、自動化程度都能躋身世界一流艦炮的行列。
據公開資料,130艦炮是2005年初由我國某機電工程研究所(即76艦炮的設計單位)立項研製,華北某機械製造廠負責生產。科研團隊借鑑了國外雙管130艦炮的機械設計,同時採用國內領先的電氣控制和瞄準隨動系統,實現了性能“彎道超車”。130艦炮大量使用鋁合金部件,採用單路全自動供彈,大幅減輕全炮裝量,總重不到50噸,適裝性非常好。不要説萬噸鉅艦,哪怕三四千噸級的中型水面艦也能受用,而且它自帶炮口制退器,降低後坐力,提高了射擊精度。它的炮塔採用隱形外觀,而且用玻璃鋼製造,有效降低了雷達反射截面積(RCS)。
儘管是一種單管炮,但130艦炮射速高達40發/分,加上身管很長,使得炮口初速相當高,使用普通炮彈時,最大射程可達30公里,如果改用特製火箭增程制導炮彈,最大射程更是翻番,令人民海軍首次擁有在岸炮火力圈外攻擊敵灘頭陣地的能力。日本《世界艦船》雜誌曾專門拿中國130艦炮和西方時髦的意大利奧托127毫米艦炮“攀比”,認為兩者作戰目的相同,都是對艦對地攻擊,口徑相似,彈頭威力相近,從炮重看,奧托127炮基本型只有37.5噸,緊湊型更輕至22噸,是中國炮的一半,而兩炮射速相同,都是40發/分,不過奧托127炮身管過短,發射普通炮彈的射程僅24公里,且沒有使用火箭增程炮彈的能力,威力難望中國130艦炮項背。
(朱京斌 張韶華)
(來源:新民晚報)